三星堆埋藏坑器物主人是谁?
-
图片
整明白三星堆埋藏坑器物的主人是谁?必先明白三星堆出自“蜀”地,蜀地处四川盆地,蜀地的特点是:不与秦塞通人烟,但是蜀道难,并不是完全过不去。虽然三星堆被认定为现在为止未发现“文字”,但是前面已经破译了三星堆中的两个字“集”和“豩”字,就说明蜀地与“周部落”产生过沟通。
所以要整明白三星堆埋藏坑器物的主人是谁?“蜀”字也必须要重新通俗易懂的破译。经过漫长的时间,“蜀”字的原始字义,终于被破译。
图片
“蜀”字原始字义画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没有搞明白。没明白这几个单字以前,就想要明白三星堆,就会出现“中华文明”皆发源于“蜀”,这种“夜郎自大”的观点么?
图片
因为现在的通行破译认为“蜀”字的本义是“蛾蝶类的幼虫”,而且还不是“蚕”,这就有点懵。
“蛾蝶的幼虫阶段”虽然象蚕宝宝,但是并没有那么大的眼睛。
想要有所突破,必及常人所不能及,立志先人未敢立之志,中国的古文字破译必将完整破译,甲骨文字整句整篇破译“第一人”已经重新确定破译了600多字,就可以正常识读一些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铭文,相信再破译至1000字基本上距离中国古文字的完整破译就只差一步之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真实不虚,整个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完整,一脉相承传承至今从未断层,从各种单字,刻符陶文,到偶然保存下来的甲骨文已经是单字“二字”“三字”组成了句子,“戊子卜”“询问祸”“曰为允”等等,有时一片普通的甲骨文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图片
图片
“蜀”字的破译突破口来自,屯南345甲骨文的完整破译:
会丁卯出茧,顺年。
桑于生月出茧,顺年。
大吉,绞丝月出茧,顺年。
大吉,暮出茧,顺年。
原来甲骨文是这么的通俗易懂?简直难以置信,当时就已经坚信不疑“中国古文字”一定是通俗易懂的,识字的中国人看不懂那一定是破译出现错误。
“茧通假捡”,可以说只有方向正确,中国人破译中国的古文字就是水到渠成,真是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现在的“蜀”字演变发展成了一个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字,“四”、“半包围”、“虫”。令人困惑的“四”是谁的眼睛,这是人的大眼睛,这个字是“视力”的“视”通假“四”。
图片
这个就是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第一个“视”也是“见”字。
图片
到“丁公陶文”时期,“见”字已经连着画出来人的身体部分了。
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视”通假“四”,这个人的“大眼睛”注意看到的“半包围”和“虫”是什么?
图片
原来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的部分内容是真实不虚的,例如“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中国女人很早就会“纺织”,“纺织”分“纺线”和“织布”。重新破译的《史墙盘》铭文:掳桑撬孔,奭促农啬,戊麻为避,教习使粮。是在说“养蚕”可以多多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吃,可以做衣服穿,织出丝绸可以卖钱,这个行业就是当时的致富之路,直到现在致富之路仍然是“丝绸之路”。
养蚕——获得蚕茧——抽丝获得绞丝——织丝绸的整个过程中,蚕农最关切的就是“蚕宝宝”吐丝结茧的过程。没错这个人的“大眼睛”时刻盯着的“半包围”和“虫”就是“蚕在吐丝结茧”——视蚕。“四川”的方言发音不正是——视蚕。
有人会产生疑问?“蜀”字是“视蚕”就这样重要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并非浪得虚名。通俗易懂一脉相承,也并不是个人的认知。三星堆埋藏坑器物的拥有者一定是个有钱人,这点应当是共识。其所处的时期正是“殷商甲骨文”的成熟兴盛期,与“绞丝月出茧”甲骨文处于同一个时期。
中国古文字记录的第一带“蜀”字的“蜀山氏女”正是“轩辕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媳妇”——昌仆(五帝本纪)。
图片
根据《黄帝世系图》,黄帝甲子纪年距今4482年,没有“约”,根据《竹书纪年》推算所得,可以说是异常精准。
三星堆遗址的碳14测年,可参考陈显丹1989年发表在《南方民族考古》的文章,三星堆文化层共16层,碳取样是从有文化特征的14层取的,15和16层文化特征不明显没有取样,一期为16至13层,时间为4740-4070年,二期为4070-3600年,三期相当于商代中期,四期相当于商末至周初。因为90年代前碳14测年技术还比较落后,误差比较大,三星堆文化上限的问题后来讨论过很多次,在2022年对外通气会上,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研究员就给出了新的修正观点,三星堆文化上限即距今约4400年。——这是最权威的发布。
什么概念?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记录和现在最先进的碳十四数据相重合。
图片
就这样三星堆埋藏坑器物的主人及其先祖的整个发家致富之路的时间信息等等就逐渐的清晰起来。
发展到距今2676年时为“周襄王”时期,蜀地才有“蜀王”。
图片
文献记录的很明确:
蜀“蚕业氏”(蜀地养蚕为业的氏族)
昔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高阳(楚先祖,《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
是为帝颛顼(高阳)封其支庶于“蜀”
历“夏商周”
(三星堆埋藏坑器物主人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内生活着的一个“蚕业氏族中的女首领”。只是之前的认知是“夏商周”为连续的三个朝代,现在看“夏商周”为同宗同源的三个部落,而共生共存过很长一段时间,哪个也没有消失,都有后人一直繁衍到现在)
至蚕业嗣为蜀侯,周襄王时称王,治瞿上
之后才是:衣青衣,助农桑,创石棺,国人从之。(并无“蚕丛”,而是蚕业国人从之)
次王曰:柏灌
次王曰:鱼凫
皆蚕业氏之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